不知是央行大放水,还是太久没有认认真真去贷款,就像某军骚扰没有认真拒绝那样正经去银行,随便玩票发现额度已经超出预期。从偏远村镇农信社到中环大楼,不知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,那些资料的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能否匹配那些大楼的正经,也许他们做的不是万为单位的事,而是亿。




不知是央行大放水,还是太久没有认认真真去贷款,就像某军骚扰没有认真拒绝那样正经去银行,随便玩票发现额度已经超出预期。从偏远村镇农信社到中环大楼,不知他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,那些资料的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能否匹配那些大楼的正经,也许他们做的不是万为单位的事,而是亿。
原以为这次旅行报销来源于美联储的一加到底,回来后还在为诈骗扫码机不能用,大骂乱收70手续费,马上来了一个xrkn.com域名卖出短信,平复一下心情,至少抵消了一部分路费,还有那天卡拉OK的痛。回来以后瞬间到了手机和电力时代,网约车已经被电动车占据,根本不管油费是否破10,还是香港人硬顶的18。在滴滴拼车的时候,突然想此时如果订个外卖到了马上就有吃,外包的服务业省去了司机和厨师的职位,服务业转型岌岌可危。
13年经济几乎没有进展,和日本失去的30年有一拼,如果港币的最后堡垒失守,还剩下什么优势,无计划生育还是免签100国,突然冒出深圳北周边城中村才是性价比之王,楼下的烧腊也很正宗,搞什么人才引进,真正的人才不需要那些条件的限制。如果一家三四口挤在15~30平米的空间,有些人在燥热40度的天气没有冷气,在上下坡的没有人影的直射太阳下走路去坐地铁小巴,常年喝着10块一瓶的蒸馏水,吐痰罚款1500,衣服挂外面罚几千,100一包的烟,公共场所抽烟罚几千,放无人机也会面临刑事诉讼,入境逾期也来这么一句,随便转账又来一句洗钱坐牢几十年罚500万,到底战战兢兢是为了什么,难道为了表面上看起来素质很高,然后转眼去找比他低层的人抱怨。这些移民地时期遗留下的法律,让人想起印度警察拿着棍子乱打的电影画面。在那种制度下过得神经过于紧绷,疲于奔命为了供楼,搞到最后没有养老金,成为服务业用完即弃的皮囊,那些财团大楼与你何干,真正的幕后黑手也许在迪拜晒太阳,还是拥抱大湾区吧,身在局中的打工人们。
当工银亚洲的客服经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,说出现在开户不容易,不像吃个叉烧饭那么简单时,我差点笑喷。不知注册一个支付宝要多长时间,大陆已经是智能柜台直接吐卡,只是吃个叉烧包的时间,还被嫌弃卡太多为什么信用卡不能单独办,但还要装作很认同的样子说下去。其实本质问题是党支部一个文件到银监局,为了那些捞了几亿的没地方跑路,于是港岛的国内银行有同样的说辞,什么旅行证件不行,其他偏远区的就行。看着这些说着广东话的晚清后裔,落后了互联网时代10年却浑然不知,不时有点伤感,因为这是即将被淘汰的行业,他们还以为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职业。想到前几年花旗银行直接甩掉个人业务,现在看来是正确选择,街上也没网点,东亚银行经常来电骚扰,还强调在转型,说明危机感还存在,不像那些顽固的老牌当铺,还有什么保险箱专人服务,老人拿着存折进进出出笑得乐哈哈,《夺命金》里气息的理财经理,输了算你赢了平分和诈骗一样的理财产品。这一切镜头仿佛回到90年代,那个纯靠手工审核的年代,写支票搞得有来有去的年代。
4G,现金,提款卡,小巴士,摩托车,共享单车与电瓶车的坟墓,高铁才通车就封关三年,100块的烟,火爆的银行网点,勉强的移动支付,错失互联网时代的香港,最后的堡垒是不是港币与美元的自由兑换。
回到20年前的银行体验,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等候上,坐在位置上半小时不动屁股,就像要粘上去一样,殊不知网点最后都要被淘汰,顽固地坚守那些复印件的意义是什么,事无巨细审核资料半天,卡还要等做完寄送,和当年兴业银行自动柜员机秒出卡的体验成反比。美元体系的人工审核,浪费了大量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,再想到支付宝微信那种无脑注册,简直是小题大做。但经历了痛苦的等待以后,总算迎来曙光,绑定了久未的僵尸账号,美元的自由和免手续费马上凸现,拥有港人无限外汇额度的特权,加上大陆身份证的信用卡过桥非正规融资特权,一下把无中生股息一词得到显现。资金出入和兑换自由就像在本地,再也不会那么费力。
真实的广东道,与电影中虚拟的,还是有多少不同。
香港华美达比厦门更便宜,这种梦幻的价格只有疫情后才能出现,比隔壁明发温德姆更低。以前做梦也想不到400多能在那住一夜,那种每天住五星级酒店的梦想,居然没有那么遥远。
当纠结已久的重返苏州计划的压抑,突然变成坐收每股收益轻松顶旅行开支,几十万在房产领域的不值一提立刻产生巨大作用。那些不可能的事都成为清晰可见,外行看差价的难以沟通,不如不要沟通。一句股息顶利息打通最后一公里,和房租顶利息的过去不谋而合,涨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,现美元高息环境下直接搞一年定期就好。
那个有美国7000多间出租单位的人,也就是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,说出了一句很宗教式的语言,是他成功的秘诀,类似《一的法则》(非罗的原则)的服务于他人的说法——我之所以如此富有,是因为我为很多人提供了住房。这一点很关键,类似钱的来源,怎么来怎么去。比如诈骗贩毒贪污来的,似乎没听过可以升值和发财。不过这些收入相对搞数字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来说都是小菜,但也离不开为社会提供了什么,然后触发反馈机制,让他们的人生像天上掉钱一样。
这么多年来对住宅毫没兴趣,是不想赚那些6个钱包变公摊,月供顶利息的上班族的钱,总觉得太过残忍,不然搞太多哪天中风还是炒A股爆掉,都是有迹可循的案例。商业房产早已过气被电商打败,只能苟延残喘赚点生活费,但至少是实业救国的一部分。时刻记得回报率红线,高杠杆玩击鼓传花,总觉得自己不会接最后一棒,其实政策一改直接砸手里,当年日本炒房爆掉的教训没人关注。那些收租行为,并非古代佃户和地主的关系,而是提供了六个就业机会,和三个家庭的生计来源。应该是北美绿卡标准之一的投资行为,而非赌博行为。
2016开始感觉到不对劲,开始找后路,连续几年尝试翻身越陷越深。然后疫情开始,看到各种经济崩塌,当时就开始高喊内需不行了赶紧撤,结果被当笑话,直到失业潮发生在他们身上。还觉得是季节性问题过几天会好,底层互害内卷开始抱怨工作不好找,工资太低老板压榨劳动力。其实现在的一切在几年前都可以预见,不想再用杠杆资金测试信息的真实性了,你们继续互害吧我已撤之,反正早就高喊刹车,最后说我怨天尤人。资产大转移的鼻祖是李嘉诚,不信邪的那些人亏成负数,还觉得再拼还会赢,醒醒吧收入没回到没2001年以前就很好了。
以前觉得老外人傻钱多,什么契约精神根本不懂合约就是一张废纸,翻脸不认账的中国聪明,不会钻空子不会搞关系,法律体系也慢如狗,搞什么律师那么较真,不如领导一句话有效。只是因为货币汇率,导致随便一个人只要工作都可以轻松步入中产生活。但从许多真实案例看来并非如此,那些自作聪明的小把戏,被全部掌握成为犯罪证据,什么宣传者和公司注册者分开,什么资产代持人头账转来转去,最后是罪上加罪傻到家的操作,几十部手机用屏蔽套搞起来以为不会被跟踪,殊不知录音都在电信机房。其实被他盯上以后的都没好果子吃,那些为逃税谎报收入收现金的小聪明,都是为充公做准备的。一切都在秘密进行中,一旦抄家就变铁案,从历史上看,只有3%脱罪的可能性。相关资产全部冻结,无法保释只能请免费律师,诈骗犯最终牢底坐穿,毫无反击能力。
终于面对半年多前的心理障碍,其实现在看来就像某种付费精神服务,只是那阵子陷入太深信以为真,把娱乐当真了。放下了小妹问题,明天去面对香港问题。想不到未来二十年的路,在2010就已经注定,冥冥之中皆有定数,不知为何那年先去了苏州,再去了香港,两个毫无关联的事,却在10多年后合体发力,成为做企业网站幌子后的盈利模式,其实05年以后就脱离了企业网站,却一直以这种方式自居,因为一般人对收租生活没有概念,对股更是息一脸懵逼,一说到房地产就是买卖赚差价,搞得他马上有购房资格一样。原以为最后一笔美元是2012年12月,结果断断续续还是要和美元体系发生关系,那种冲破一切限制的执着不知从何而来,当然更希望和00后发生关系,只能是在虚无的聊骚平台,不如和chatgpt聊24小时,取代那种空虚寂寞冷。